政府工作报告
杨燕伟在廊坊市七届人大七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
“十三五”时期工作回顾
2月26日,市长杨燕伟在市七届人大七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发展极不平凡、极为重要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形势、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团结奋进、创新破难,实现了“十三五”规划、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新成就,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着力增投资强后劲稳增长,综合实力显着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从2411.2亿元增至3301.1亿元、年均增长6.2%,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2955元增至34358元、年均增长8.4%,圆满完成“两个翻番”目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稳居全省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2%,综合实力迈上了新台阶。
(二)坚决服从服务重大国家战略,着力抢抓历史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全力服务推动重大战略实施,北三县与通州区协同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圆满完成历时8年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保通航任务,举全市之力推动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强势开局,扎实做好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等雄安新区服务保障工作。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成功举办北京市与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等对接交流活动,形成了一批示范性、标杆性、带动性的合作成果。扎实推动交通、产业、生态三大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与京津雄快速便捷的一体化交通网络正在加速形成,全市累计引进京津项目552个、资金2520.8亿元,持续深化了京津廊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
(三)围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成效显着。深入实施系列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打造“1+5”市域主导产业和“7+6”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三次产业结构由8.6:37.5:53.9调整为6.7:31:62.3。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力度推进钢铁去产能,4家钢铁企业、1974万吨钢铁产能全部退出,“无钢市”目标圆满实现。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展“千企转型”行动,累计实施工业技改项目2396个,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60家,整治“散乱污”企业1.6万家。持续增强新兴产业支撑力,累计实施省重点项目195个、总投资6932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占比达到87%。
(四)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着力提升区域竞争优势,发展动力活力不断增强。全面加快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市场主体由22万户增至48.1万户,我市在全省唯一连续8次获得“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市”称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定实施科技创新“1+4+N”系列政策,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12个百分点。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举办各类重要展会200余个,临空经济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三区联动”格局加快形成。
(五)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坚持科学治霾、协同治霾、铁腕治霾,PM2.5年均浓度由85微克/立方米降至42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由7.89降至4.88,优良天数由185天增至252天,在全省率先退出全国“倒排前十”。提前完成城市黑臭水体治理,6条国省控河流7个断面全部达到V类水体以上。新造林133.38万亩,我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六)聚焦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着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实施断头路打通、棚户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主城区打通断头路21条,完成棚改项目87个,改造老旧小区327个。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置等一批“补短板”工程建成投用。大力实施县城建设攻坚行动,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比2015年提高7个百分点。
(七)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民生工作保持全省前列。连续三年实施“20项民心工程”,财政民生支出累计达到2418.7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近2倍。1918户474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新增就业31.35万人,登记失业率连年全省最低,城乡居民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和城乡低保、特困人员等社会救助标准保持全省领先。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任务如期完成,“四医联动”改革深入推进,成功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战果,重点领域风险化解工作扎实推进,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取得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八)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着力提升行政效能,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成效。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实施纠正“四风”和作风纪律专项整治,全力推进“双创双服”“三深化三提升”“三创四建”等活动。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深化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改革,人民调解、“七五”普法等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复率保持100%。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廊坊发展历程中极其困难、极具挑战的一年。面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大考,我们坚决贯彻中央和省重大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较好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5%,服务业增加值增长4.3%,居全省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7%,居全省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2%,居全省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5%,居全省第8位,比上年提高2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好于控制目标2个百分点;粮食总产29.6亿斤。
这一年,我们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放在首位,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果。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严格落实“四早”“四集中”“三个关口前移”,全面织密责任网、排查网、联防网、服务网,实现“患者零死亡、医护零感染”。选派医疗队支援湖北、新疆、石家庄、邢台等地抗疫工作,严守环京三道防线,为全国防疫和首都安全作出了廊坊贡献。特别是今年1月份固安排查出1例确诊病例后,全力以赴救治确诊患者,创新开展提标扩面流调,全市域开展全员免费核酸检测和7天居家观察,以最快速度遏制住了疫情蔓延和输出。
这一年,我们坚持以保促稳、稳中求进,生产生活秩序和经济发展活力加快恢复。深入开展“三包四帮六保五到位”活动,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12条措施、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15条措施等系列政策文件,全力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开展“重点项目建设年”活动,组织项目集中开工活动4次,开工项目326个,实施亿元以上项目620个,173个省市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达到151.8%。对经济工作进行深入研究、系统部署,在全市形成了集中精力抓发展、促发展、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这一年,我们坚持推动“三篇大文章”升级加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举全市之力推动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规划、产业、政策三大体系印发实施,总投资219.8亿元的12个产业项目、137亿元的116个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加快建设,储备临空指向性高端项目366个,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2亿元。深入推进北三县与通州区协同发展,规划体系印发实施,签约总投资215亿元的北京转移项目31个,总投资1545亿元的203个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类项目加快建设,北运河通航工程、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等项目加快推进。加快推进与雄安新区联动发展,全力做好规划衔接、产业对接、交通互联、生态共建等基础性工作,我市优势产能加快走进雄安。
这一年,我们坚持民本思维、底线意识,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持续巩固。集中精力打好脱贫攻坚战,着力实施“两不愁三保障”提升行动。持续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市县两级设立总规模5500万元的社会救助基金。千方百计稳就业,城镇新增就业5.85万人。基本消除中小学“大班额”,乡村医疗机构一体化实现全覆盖,雨污分流、“断头路”打通、5G基站建设、市殡仪馆迁建等工程顺利实施。积极化解金融、房地产、企业债务等领域风险,有力推进安全生产、食药安全、扫黑除恶等底线工作,平安廊坊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城 我们一起”见证了全市上下勠力同心、众志成城的拼搏精神。
“十四五”时期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杨燕伟指出,未来五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做好今后五年工作,必须深刻认识外部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新特征,必须深刻认识肩负发展任务的新要求、新使命,必须深刻认识所处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必须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深刻认识发展环境面临的复杂变化,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加快把区位优势、机遇优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根据《中共廊坊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市政府制定了《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0亿元,协同发展取得新成就,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到2035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全面建成创新廊坊、数字廊坊、健康廊坊、平安廊坊、品质廊坊。
今后五年,我们将全力推动协同发展,加快打造与京津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坚持抓住用好协同发展重大机遇,扎实做好深耕北京、融入机场、借力雄安三篇文章,推动北中南三大板块全面提升。到2025年,协同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完善,重点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基本完成,轨道、公路等交通路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着,基本实现与京津一体化发展。
今后五年,我们将全力推动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以实体经济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壮大“1+5”市域主导产业和“7+6”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0%以上,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今后五年,我们将全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把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推进消费扩容提质,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到2025年,京津冀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投资结构质量进一步优化提升,传统消费、新型消费、服务消费蓬勃发展,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今后五年,我们将全力推动改革开放,加快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坚持以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活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竞争优势,积极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到2025年,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起更趋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临空经济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开发区能级持续提升,全市开放型经济优势显着增强。
今后五年,我们将全力推动生态建设,加快打造京津走廊生态宜居城市。坚持守住生态底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到2025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更加优化,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巩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今后五年,我们将全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坚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高标准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壮大提升县域经济,大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到2025年,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显着增强,城镇体系更加完善,承载和服务能力显着提升,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8%。
今后五年,我们将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加快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坚持把做好“三农”工作摆上突出位置,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加快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到2025年,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基本形成一二三产融合、产加销游一体、产业链条完整的都市现代农业,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提升。
今后五年,我们将全力推动共享发展,加快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抓好各项民生社会事业,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到2025年,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协调进步,社会文明程度和治理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2021年目标要求和重点工作
杨燕伟指出,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重要指示批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会、省“两会”、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认真开展“三重四创五优化”活动,紧紧围绕王东峰书记对廊坊提出的建设“河北首都政治‘护城河’排头兵、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要承载地、京津冀协同发展典范城市”总体定位,以实体经济加快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园区“腾笼换鸟”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以做好“功能”承接文章推动协同发展和借势雄安实现突破,以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二次创业”,以用好财政金融政策补齐基础设施和公服短板,以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社会维稳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创新廊坊、数字廊坊、健康廊坊、平安廊坊、品质廊坊,推动实现与区位优势相匹配、与经济基础相对等、与省委要求相适应、与人民愿望相符合的高质量发展,争做全省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确保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左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PM2.5平均浓度、优良天数达标比例等确保完成省下达任务。
(一)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力保持经济稳中向好,为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夯实发展基础。加快项目建设。实施产业项目倍增行动,狠抓项目履约率、开工率、投资到位率,积极做好中央投资、地方政府债券和“两新一重”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狠抓招商引资。抓好产业链招商、展会招商、上门招商和“云招商”。精准制定2021年招商计划和招商清单。推动消费升级。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重点商圈,带动发展特色风情街、文化旅游消费聚集区、夜经济街区。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深入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创建活动。促进外贸增长。推动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加强跨境电商零售试点建设,继续开展暖企稳企外贸系列行动。
(二)用足用好协同发展机遇,推动重点领域全面突破,为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厚植发展优势。举全市之力推动临空经济区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建设临空家园,加快新型化、数字化、智能化城市建设步伐,定向引进一批临空指向性强、航空关联度高的高端项目,抓好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土地利用、投资融资等工作。全面推动北三县与通州区一体发展。全力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北运河通航工程,积极举办北三县与通州区项目推介洽谈会、“北京国企走进北三县”等活动,重点引进一批现代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等转移项目,着力夯实一体发展基础。积极推动南三县与雄安新区联动发展。深入实施白洋淀流域生态治理,扎实做好重大交通项目建设保障工作,积极开展与雄安新区在创新链、产业链上的配套衔接。
(三)加快建强产业链供应链,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构筑强力支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滚动实施重点技改项目300个以上,争列省千项技改项目80个以上。制定传统产业整合提升方案,推动企业向集团化、股份合作化、管理现代化跃升,积极开展“企业上云”行动。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工程,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每个县(市、区)重点培育、差别打造1-2个优势产业,推进产业链条本地化配套、区域化对接。重点支持“7+6”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支撑带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四)全力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核心动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建立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成长路径,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夯实创新平台。推进京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完善“众创-孵化-加速-转化”孵化育成体系。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继续开展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行动。
(五)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为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注入强劲动能。大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向县(市、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放权力度,做好审管衔接,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加速要素市场化改革,统筹做好财税金融、国资国企、投融资等领域改革。大力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加快廊坊自贸片区自主制度创新,提速大兴机场综合保税区19项海关配套保障设施建设。积极组织参加进博会、广交会等高层次展会,努力办好“5·18”经洽会等重点展会。大力推进开发区能级提升。推动开发区“二次创业”,实施“双倍增”计划,调整优化开发区布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开发区集约式发展,积极推进“腾笼换鸟”,加快新一轮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
(六)大力推动民营经济“二次创业”,着力提升区域竞争优势,为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筑牢发展基石。制定更加有力的支持政策。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各项纾困惠企措施,实施民营经济“二次创业”三年行动,将各类政策分类打包向企业精准推送,用足用好企业上市专项扶持资金。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保障。深入落实领导包联、政银企对接等帮扶机制,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打造更有温度的营商环境。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十大专项行动,坚决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实施企业家培育工程,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努力营造亲商、暖商、扶商、爱商、护商的浓厚氛围。
(七)不断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积极打造生态宜居城市,为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强化生态保障。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重点实施建筑工地扬尘依法管控、工业企业深度治理、重污染天气科学应对等攻坚行动。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围绕8条国省控河流及12条市控河流深入开展综合整治,持续推进54个“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继续推进耕地分类管理,深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深入推进危险废物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持续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严格落实省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快农业、工业等重点领域节水增效,加快矿山修复绿化扫尾,开展县域国家和省级森林城市创建。
(八)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形象,持续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做强载体平台。实施城市创建提速工程。启动全国卫生城市创建,持续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支持各县(市、区)开展国家级和省级创城工作。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加快推进永清、固安撤县设区,加大花园城市建设力度,加快推进龙河治理及景观改造提升工程,支持各县(市、区)建设城市客厅。实施城市管理升级工程。完成廊坊“智慧城市”规划编制,加快智慧平安社区建设,着力推动市县政务服务中心、乡镇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全域公交化改革进程,推进智慧交管建设。实施城市更新工程。启动主城区5条断头路打通工程,推进10条城市道路续建项目,启动城中村改造工程8个,完成老旧小区改造工程164个,新开工棚户区改造工程4981套。开展县城建设提质升级专项行动。实施轨道交通商圈打造工程。做好京雄城际固安东、霸州北两个站点周边地区的整体设计,积极谋划城际铁路联络线、津兴铁路、R1线等轨道交通站点及周边地区开发建设。
(九)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力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为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深挖“三农”潜力。全力保障粮食安全。扎实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专项整治和耕地“非粮化”排查整改行动,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积极开展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和乡村建设。持续深化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促进10个市级以上乡村振兴示范区上档升级。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严格落实“四个不脱”要求,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成效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十)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持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增强幸福质感。大力实施20项民生工程。深入实施城市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助残助孤服务、“空心村”治理等20项民生工程。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力抓好重点群体就业保障工作,启动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三年行动计划。继续推进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工程,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逐步完善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着眼建设教育强市,推动城乡教育资源一体化融通,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引导职教院校、应用型大学联盟发展,促进产教融合。加快推进健康廊坊建设。继续开展“健康廊坊”15个专项行动,深化“四医联动”改革,深入推进乡村一体化“十统一”管理和基层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双提升”工程。大力发展公共文体事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全力推进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办好全市文旅产业发展大会,全力办好第八届全民运动会。
(十一)坚决守牢安全发展底线,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保驾护航。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加强重点人群、重点部位、重点场所核酸检测和排查管控,加强隔离点规范管理和院感防控,强化冷链食品物品全链条防控,优化环京三道防线布局。健全应急指挥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稳妥化解各类风险。深入开展金融、债务、社保基金、房地产等领域风险化解,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平安廊坊建设,积极争列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相关链接:一图读懂2021年廊坊市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