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规范性文件

        规范性文件

        廊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廊坊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2022年08月01日 来源: 市政府信息公开平台 作者: 字体: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廊坊开发区管委会,临空经济区(廊坊)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廊坊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八届市政府第十一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廊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7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廊坊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第二个百年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全面建设创新廊坊、数字廊坊、健康廊坊、平安廊坊、品质廊坊的关键五年,是争当河北首都政治“护城河”排头兵、京津冀协同发展排头兵、全省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奋斗五年,也是加快构建“大文旅”发展格局、推进全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五年。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临空经济区建设、“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成功举办等重大机遇,进一步明确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战略方向,加快推动廊坊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推动文旅高质量融合、推动文化旅游全产业链不断完善、推动对外交流高质量开展,依据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十四五”发展规划》《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2至2025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廊坊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迅速,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持续提升,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结构不断优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成效显着,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开局良好,为“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十三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工作的主要成就

        1.文化事业发展势头良好

        一是文化事业品牌化建设收获明显。“十三五”期间,廊坊市荣获全国第六届“文明城市”,被文化部、财政部命名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被国家版权局授予“全国版权示范城市”称号,荣获河北省首个“书香城市”称号,永清县荣获“中国核雕之乡”称号,文安县荣获“河北省曲艺之乡”“河北省诗词之乡”称号,大厂回族自治县荣获“中国景泰蓝之乡”称号同时,霸州市胜芳镇(“胜芳花灯”)被文旅部评为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二是非遗保护传承不断加强。“十三五”期间,廊坊市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专项文件,举办了京津冀非遗联展等系列活动,截至“十三五”末,廊坊市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22项,省级115项,市级317项;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9名、省级59名、市级231名。三是文艺精品创作成果丰硕。“十三五”期间,廊坊市文艺精品创作成果丰硕,共创作精品舞台剧10多部,组织美术摄影展览20余次,其中10余部舞台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大型现代京剧《脚印》成功入选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现代评剧《秋月》、音乐情景剧《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等6部作品获得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大型原创音乐剧《紫檀》插曲《紫檀飘香》等5部作品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四是对外文化交流展示廊坊风采。“十三五”期间,廊坊市圆满举办中韩俄蒙文化交流展会等国际性重大文化节庆活动,多次到美国洛杉矶、马来西亚吉隆坡、匈牙利布达佩斯等城市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充分展现了廊坊文化风采。

        2.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十三五”期间,廊坊文化制造业与文化服务业贡献不断增强,行业增加值不断增长,以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京绣为代表的“燕京八绝”,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初步形成了以出版印刷、工艺美术、影视传媒、动漫游戏、会展服务、演艺娱乐等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体系。二是文化产业主体和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十三五”期间,廊坊市通过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策划、储备、实施了一批具有较强辐射、示范效应的文化产业项目,建成1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34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规模以上文化产业项目达到182个。三是旅游文创产品开发成效显着。“十三五”期间,廊坊市连续举办三届文创和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征集各类文创和旅游设计产品超4000项。在省级文创大赛中获得铜奖、最具河北特色奖、最具网络人气奖、最佳组织奖各1个;参加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获1名铜奖和6个决赛入围奖。四是文化消费活力极大释放。“十三五”期间,廊坊市通过积极搭建文化消费云平台、文化消费展会平台,逐步探索构建了“1+N”即“平台+活动”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文化消费模式;通过举办40余场文化消费展会,共吸引廊坊市民约150余万人次入场观展,现场实现直接消费超过5000万元,拉动周边消费超过5亿元。2020年12月25日,廊坊被文旅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一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十三五”期间,廊坊成立市、县两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和示范区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先后出台《廊坊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等系列规划和政策文件,通过推进“五个纳入”、强化过程管理、常态督导检查等系列措施,全面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以综合考评中部第一的优异成绩通过评审验收。二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展良好。“十三五”期间,廊坊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得以巩固提升,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市群艺馆新馆改扩建完工,市非遗馆、美术馆等重点文化项目进度加快,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任务全部完成,高质量完成全市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上等级图书馆共计10个;截至2020年底,全市范围内建成3000个以上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三是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廊坊市先后组织开展了主题文化艺术节、“月来月有戏”精品演出年、“书香廊坊”读书会、戏曲进乡村、京津冀京东大鼓书会等具有廊坊特色的大型文化活动,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过万场,有力提升了廊坊文化品牌知名度。四是数字文化服务建设有序推进。“十三五”期间,廊坊市统筹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建设项目,完善“文化同行”廊坊市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采用“文化团购”“免费预约”方式提供数字化“点餐”服务,“阅读在身边”工程全面启动,在公众区域安装投放电子图书借阅机50台。

        4.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一是旅游业主体建设成效显着。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调整进入阵痛期的复杂背景下,旅游业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截至“十三五”末,全市共有A级景区41家,其中4A级景区5家,3A级景区22家,2A级景区14家;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0个。二是全域旅游稳步推进。“十三五”期间,廊坊市出台《廊坊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8—2025)》,按照“突破点、贯穿线、整合面”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全面布局“一核三带四廊八坊”的全域旅游格局;2020年,大厂县、大城县、香河县创建成为廊坊市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三是旅发大会综合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十三五”时期,廊坊通过举办“1+10”市县文旅大会,推出一批标杆性全域旅游片区和新业态新产品,带动了廊坊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环境多方面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

        5.乡村旅游建设全面推进

        一是完成系列乡村旅游专项规划。2017年,编制完成《廊坊市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完成了10个重点乡村旅游示范村旅游专项规划的组织编制工作。二是“廊坊创客模式”初见成效。“十三五”期间,廊坊市连续举办四届乡村旅游创客大赛,培育乡村旅游“创客种子”500多家,吸引乡村旅游创新创业项目1133个、创客近2500人,成功打造了乡村旅游“廊坊创客模式”;连续举办三届最美民宿大赛,推出了一批优质民宿,进一步提升了乡村旅游配套服务质量。三是旅游小镇品牌形象极大提升。“十三五”期间,廊坊培育建设了安次区第什里风筝小镇、大城县红木文化小镇、永清县云裳小镇、香河县运河文化创客小镇、文安县鲁能生态健康小镇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小镇,旅游小镇品牌形象获得极大提升。四是乡村旅游示范园区数量不断增加。截至“十三五”末期,廊坊拥有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园区14个,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园区28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5个,省、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6个,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7个。

        6.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一是文旅产业融合顶层设计不断强化。“十三五”期间,廊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2020年9月,成立了河北省首家文化旅游协会,聚焦创新发展文旅产业,最大限度地释放廊坊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二是融合性文旅活动亮点频现。“十三五”期间,廊坊市以“文化旅游季”为平台抓手,开展了十大文旅主题活动、十大文旅赛事评选活动和十大文旅惠民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营造了文旅融合发展良好氛围。三是京津冀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十三五”期间,廊坊市积极搭建京津冀文旅交流平台,分别成立了“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通武廊旅游合作联盟”,成功组织京津冀非遗联展、“通武廊”文旅创意产品展、京津冀(廊坊)自驾游与房产露营大会、通武廊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等交流活动400多场次,参加京津冀各区市举办的各类文化旅游交流活动80多场次。

        “十三五”期间,廊坊市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将文旅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力推进“大文旅”发展布局,积极融入京津冀文旅发展大局,开创了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新局面和新气象,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

        1.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廊坊全面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构建“大文旅”格局的关键期和突破期,面临一系列重大发展机遇。一是系列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廊坊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文化强国战略、生态强国战略、“双循环”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大运河文化经济带建设、雄安新区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都为廊坊市文化和旅游发展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二是河北省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战略,为廊坊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河北省委九届十一次、十二次全会提出文化强省战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文化创新发展新高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样板、国际知名的旅游度假休闲目的地等重要发展目标,为廊坊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三是廊坊市“十四五”规划,为文化和旅游“十四五”发展制定了新目标。《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内容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要求,为廊坊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制定了新目标。四是全新业态和技术不断涌现,为廊坊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发展营造了新环境。近年来,5G、VR、AR、MR等新一代技术飞速发展,数字经济、数字内容、云演艺、云旅游等新的业态不断涌现,文旅产业跨界融合与消费升级趋势明显,为廊坊市文化和旅游发展营造了新环境,为“十四五”时期廊坊在发展传统区位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京津数字文旅产业链条提供了新机遇。

        2.面临挑战

        “十四五”时期,廊坊市文化和旅游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在新冠疫情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影响下,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为廊坊市文化和旅游发展提出了极大挑战。二是区域文化和旅游竞争更为激烈,地处京津冀中部核心位置的区位优势,既为廊坊带来了多元化的文化要素,有力推动了廊坊市“京津冀文化体验名城”的建设进程,也使廊坊面临着周边地区的巨大挑战和直接压力,“十四五”时期,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和各地优惠政策的不断推出,区域间的竞争将会更为激烈。三是文旅产品竞争力有待提高,廊坊文旅资源丰富、品位较高,但文旅领域高品位、高档次、精品化、特色化的成熟性拳头产品仍显不足,市场吸引力较弱,传统旅游项目规模效益较差,赢利能力薄弱,不易培育大型旅游企业。四是文旅品牌市场影响力相对有限,截至“十三五”末期,廊坊文旅产业市场主体不强,仍缺乏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文旅产业的特色化品牌建设还不够鲜明,“十四五”时期,在与北京、天津、河南、山东等周边文化旅游资源大省的竞争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是廊坊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构建“大文旅”发展格局的关键期,廊坊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必须按照国家战略新方向,贯彻河北省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建设新要求,参照廊坊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新目标,面向文化和旅游发展新环境,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要求,按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的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和旅游生活需要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深化文旅融合创新,全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提升,切实将文旅发展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作为支撑“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优先领域,不断增强廊坊文化软实力,全面构建“大文旅”发展格局,推进廊坊文化和旅游强市建设征程,打造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新样板。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价值导向,提升文明程度。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秉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思路,不断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完善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2.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推进共享发展。以文旅强市为目标,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全方位构架廊坊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标准、考核机制,推动廊坊文旅转型升级,构建“大文旅”发展格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手段,优化组合文化旅游产品,加快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文旅服务质量,打造一流的“游客与市民共享”的文旅消费环境。

        3.坚持系统规划优先,推进分类施策。顺应新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律,注重发展与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坚持规划优先,落实上位规划,对接相关规划,配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切实加强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把握和遵循文化旅游事业及产业的发展特点、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不断增强文旅行业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

        4.立足点面结合,推进统筹发展。坚持分类、分批、分时原则推进文旅重点项目建设,优先选择代表性区域先行先试,强化文旅产业相关规划的衔接,不断优化空间布局,整合优势资源,创新政策制度供给,全面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统筹好文旅产业发展与国家战略的协同关系、文化保护传承与活化开发利用的互促关系、升级旧动能与培育新动能的关系、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与任务落实的关系、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关系,全方位促进文旅产业繁荣、健康、高效发展。

        5.深化改革创新,推进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更加开放、更富活力、更有效率、更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文旅产品形态和营销渠道,促进文化旅游业提质增效,推动文化旅游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深化与京津冀其他地区的文旅合作,通过产业互通、机制互融、人才互动等方式,进一步推动京津冀文化旅游协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文化强市和旅游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社会文明程度显着提高,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实现跨越发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及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持续提升,文旅发展结构更加优化,新型业态发展加快,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作用突出显现,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文旅事业、产业和市场体系。

        ——建成全省文化改革创新发展高地。文化服务大局更加有力、文艺精品创作更加繁荣、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优质、文化保护与传承更加有效、对外文化交流更加主动、文化人才队伍更加壮大、文化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廊坊文化综合实力超过全省及全国平均水平,部分领域位居全国前列,成为全省文化改革创新发展的示范高地。文化引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文化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动漫游戏、文化创意、沉浸演艺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传统产业与现代创意产业进一步融合,推动第一、第二产业提升文化附加值,培育创意农业、文化旅游、工业旅游、文化体育等一批融合性业态。

        ——公共文化示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水平、服务效能大幅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极大优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衡发展、深入推进,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水平显着提高,市场化、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更多实施,市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100%,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和京津冀公共文化协同发展的示范区。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持续发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廊坊段)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立大运河沿线区域物质文化遗产登录制度,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有保护范围、有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专门保管机构)完成率达到95%以上。持续推进国家和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建设,促进非遗生产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现代文化产业竞争力跨越提升。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产业结构布局不断优化,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显着,与京津冀文化产业链条深度融合,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基本建成京津冀休闲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有效推进,旅游产品供给更加优质,旅游公共服务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健全,特色旅游小镇建设加快推进,基本建成京津冀休闲旅游目的地。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文旅+”“+文旅”深入实施,文旅产业资源整合、跨界融合步伐加快,文旅消费潜能得到充分释放,推出一批文旅融合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多行业、多领域、多业态有机联动的文旅生态圈初步形成。

        ——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极大增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雄安新区建设、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密切配合,与大运河文化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效衔接,全面融入京津冀文化旅游发展格局,“一带一路”等国际化文旅交流活动明显增加,初步建成人类文明交流互鉴重要承载地。

        展望2035年,文明城市建设成效显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及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城市建设位居全国前列,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弘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全面建立,旅游业态全面升级,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效能全面凸显,文旅品牌影响力大幅度提升,基本建成“大文旅”特色明显的新时代文化和旅游强市。

        (四)整体思路

        以增强文化和旅游综合实力为目标,以重大工程建设、高端平台建设为着力点,围绕一个核心、瞄准三个定位、强化三个抓手、推进九大举措,通过强化组织领导、政策创新等系列保障措施,全面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1.围绕一个核心

        “十四五”时期,廊坊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文旅”发展战略这一核心任务,紧扣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主题,全面推进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规模扩容提质,加快建设文化和旅游强市。

        2.瞄准三个定位

        ——聚焦廊坊特色,打造高端文旅项目聚集地。加快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推出一批体现廊坊文化精髓、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特色文旅精品项目。做大做强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的文化服务业,全面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廊坊文化旅游IP矩阵。强化政策引导,推动本土文旅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在国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文旅企业“廊坊队”。

        ——强化区域协同,建设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先行区。发挥京津腹地区位优势和温泉地热资源优势、“秀美河湖”水文化资源优势及红木、雕刻、非遗、民俗等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深度推进文旅融合,创新特色文旅产品,打造多样化京津冀休闲旅游目的地。以北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部梦廊坊国际康乐旅游港建设、南部洼淀生态休闲旅游区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京津冀文旅产业项目融合发展。推动形成京津冀文化旅游资源共享、公共服务协同、平台渠道共用、规范标准共管、精品线路共推的发展机制,建设京津冀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先行区。

        ——融入国家战略,建设国际文明交流互鉴承载地。充分发挥“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的交流平台作用,加强廊坊与“一带一路”和长城沿线省(市、自治区)以及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建立与国内先进地区和“一带一路”国家长期稳定的文化交流机制,探索从文化交流到文旅合作的有效路径。强化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加强与京津合作,联合举办国际性高端文化交流活动。引进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及大型文化贸易企业,建设文化产品外贸集散地。培养文化电商产业集群,打造“数字丝绸之路”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夯实交流基础,扩展交流渠道,推动交流互鉴,打造中外文明交流互鉴重要承载地。

        3.强化三个抓手

        “十四五”期间,廊坊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牢牢把握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三大抓手,创新系列体制机制,打造文化和旅游发展领域“廊坊样本”。

        4.推进九大举措

        “十四五”期间,廊坊市文化和旅游发展重点推进九大举措:全面优化空间布局,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繁荣新时代艺术精品创作,强化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跨越提升,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文旅融合提质增效,提升文旅发展影响力,通过系列工程、计划实施,全面推动文化旅游整体发展。

        三、任务举措

        (一)全面优化空间布局

        以构建“大文旅”发展格局、建设文旅强市为目标,系统梳理各县(市、区)文旅产业资源,统筹各县(市、区)文旅产业集聚区、基地、园区,构建“一核三带、六大组团”的整体空间格局。

        1.一核

        以广阳区、安次区、廊坊开发区、临空经济区为核心,充分利用大兴国际机场的大型国际航空枢纽和临空经济区辐射作用,建设与京津协同效应突出的复合型商务休闲文旅名城。围绕文化休闲商务需要,大力培育文化总部经济、文化金融、会议会展等新兴行业,打造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高地。依托金丰农科园、长征现代农业创意园等景区,推进农业、工业、康养、商贸、体育、科技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京津冀周末休闲旅游目的地。以壹佰剧院文化综合体、京津冀(廊坊)协同创新创业基地为依托,建设涵盖多领域的文化创新孵化基地。

        2.三带

        北部文旅产业带:覆盖北三县,围绕与通州区一体化发展、全面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影视文化、金属工艺、健康养老等产业,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核心,建设大运河(廊坊段)国家文化公园。推进大厂域见未来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园、三河燕山生态旅游文化园、香河水岸菊香小镇等项目开发建设,推动三河燕达国际健康城、香河大爱城健康小镇、大厂影视小镇扩容升级,形成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多层效应,建设京津冀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先行区,助力全省京津冀文化和旅游发展协同体构建。

        中部文旅产业带:覆盖中部三区两县,借势大兴国际机场和临空经济区建设,推动建设一流的国际免税购物设施,开设机场旅游专线,打造集旅游咨询、旅游商务、消费服务于一体的国际旅游综合服务区。以梦廊坊国际康乐旅游港为核心,力争创建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推进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建设运营,打造集东西方文化交流、演艺体验于一体的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动城区“水云间”文化商街、1898文化商街、安次第什里风筝小镇、永清云裳小镇、核雕小镇、固安方城水镇等项目建设,打造商务休闲和乡村旅游目的地。

        南部文旅产业带:覆盖南三县,依托雄安新区建设,推进大城红木文化园、葫芦文化小镇建设,加强与建筑、园林、设计等行业融合,打造辐射京津冀的特色红木文化产业集聚区。依靠洼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京津地区最优质的地热资源,深入挖掘本区域深厚的历史文化、地方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安古镇建设为重点,打造洼淀文化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依托霸州市区、胜芳镇的产业优势和文化资源,串联保定、天津,打造温泉休闲基地和民俗体验中心,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核心,加快大清河—赵王新河绿色生态廊道景观林带和胜芳古镇建设,实现适宜河段旅游通航,打造大运河文化和旅游精品线路。

        3.六大组团

        以文创设计丰富产品供给为牵引,以区域特色文旅资源为基础,以现有龙头企业和园区基地为带动,以协同联动发展为目标,重点推进影视科技、动漫游戏、文创工艺、文旅演艺、田园温泉、空港休闲六大产业组团。

        影视科技产业组团:以大厂影视小镇、中信国安第一城国际影视产业基地、机器人小镇、梦东方未来世界航天主题乐园等为依托,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承接影视科技领域的京津人才、资金、技术外溢,打造京津冀地区重要的影视科技产业组团。

        动漫游戏产业组团:以乐聪动漫网游、茗文化卡通为龙头,在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动漫研创总部基地,引进国内动漫网游头部企业入驻,完善研发制作、创新孵化、产业投资、人才教育等功能,打造全国一流的动漫游戏产业组团。

        文旅演艺产业组团。以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壹佰剧院综合体等文化场馆为阵地,加快内容建设和运营拓展,引进国内外优秀演艺剧目资源,组建专业化、高端化的文艺演出团队,创作排演具有国际品牌影响力和自主文化IP的精品演艺剧目,打造文旅演艺产业组团。

        文创工艺产业组团:壮大老天利、宝华生、良盛达、天工巧匠、京锐、金珐琅等行业龙头企业,提升产能规模,以北三县为中心打造京东景泰蓝产业集群。推进南汉宫廷忆述小镇规划建设,促进百宝镶嵌、雕填漆器等宫廷造办技艺融入现代生活,以广阳区为中心打造宫廷艺术产业集群。规划建设核雕小镇,推进核雕集贸交易中心、电商直播基地建设,以永清县为中心发展核雕产业集群。推进中国红木城扩容提质,建设红木文化展示体验馆,以大城县为中心建设红木文旅产业集群。

        田园温泉文旅组团:发挥温泉资源优势,以田园生活为特色,以休闲度假、健康养生为核心,以固安瑞阁温泉、来康郡、霸州日月潭温泉、名泉温泉等温泉景区酒店为依托,促进温泉养生旅游开发,打造康养旅游目的地。面向京津农业休闲旅游市场,打造以林栖谷森林温泉度假区、安次第什里风筝小镇、林海桃源景区、兆丰草莓园、康达畜禽养殖、龙河体育健康休闲小镇、恒都美业现代农业园、新苑阳光现代农业园、后奕镇和韩村镇乡村旅游片区为支撑的新型周末乡村旅游目的地。

        空港商务产业组团:借势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和临空经济区建设,聚焦国际及京津冀区域游客,配套建设一流的国际免税购物设施,打造集旅游商务、会议会展、休闲度假、购物娱乐于一体的国际旅游综合服务区和商务旅游目的地。引入国家文化贸易基地等合作伙伴,共同建设文化产品外贸集散地。引入跨境电商相关高校、机构,培养文化电商产业集群,打造“数字丝绸之路”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为抓手,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四个自信”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打造品质廊坊。

        1.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和旅游工作,切实融入文艺作品创作、传播、供给全过程。强化教育方式创新,结合廊坊实际,不断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深入挖掘廊坊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等优秀文化的时代价值,积极推进“重温党史,传承红色基因”等系列活动,夯实文化自信,厚植廊坊精神根脉。立足现代京剧《脚印》、现代评剧《秋月》《焦裕禄》、河北梆子《孙毅将军》等优秀文艺作品,继续推出一批彰显廊坊时代精神、具有廊坊艺术特色的文艺精品力作。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的前沿阵地作用,推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公益广告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加强对廊坊优秀文化的挖掘阐释

        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与廊坊有关机构、高校合作,在《廊坊艺术名人录》等前期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梳理廊坊优秀文化资源,做好廊坊文化脉络系统阐释和研究。结合大运河文化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京津冀一体化、通武廊等国家战略和区域战略,强化合作研究力度,以文化名人、重大事件等为依托,打通廊坊与相关区域协同发展的文化脉络。依托大厂评剧歌舞团等知名文艺团体,进一步做好高腔、评剧、河北梆子等地方剧种的保护传承,推出具有廊坊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和活动,着力打造廊坊特色文化标识。

        3.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通过文艺作品、文化体验、公共服务等,引导群众自觉去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进一步推动“廊坊有礼 文明健康”行动常态化,不断增强人们文明实践自觉。推进文明风尚行动,以“廊坊好人”“最美廊坊人”等典型人物为核心,发挥道德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强化典型形象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各类宣传宣讲活动。健全学雷锋志愿服务体系,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围绕政府、企业、市民三大主体,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提升整体诚信水平,打造“诚信廊坊”良好形象。进一步推动“光盘行动”等系列活动常态化,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深入挖掘乡贤文化、家风文化,通过“最美乡贤”“最美家庭”“廊坊好家风”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家族、家教、家风建设。

        4.积极倡导文明旅游

        以加快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载体,广泛开展文明旅游基础知识宣传,大力传播文明旅游理念和常识。充分发挥“两微一端”的传播作用,增强文明旅游宣传的互动性、渗透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选树旅游行业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评选文明旅游公益大使,强化文明旅游榜样引领作用。适时组织开展“文明旅游·为中国加分”“文明游客”征集、文明旅游志愿服务等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明旅游主题实践活动。引导文明旅游志愿者做好文明旅游宣传、公共秩序维护等工作,劝导游客爱护自然、遵守公共秩序、注意旅游安全。在旅游行业和景区景点中常态开展文明告知、文明提醒、文明规劝,引导游客文明出行。

        (三)繁荣新时代艺术精品创作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人民需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实施“四个一批”文艺质量提升工程,培育文化品牌活动,创新艺术发展机制,推出彰显廊坊特色、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系列文艺精品。

        1.提升“廊坊+艺术节”品牌影响力

        突出“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主题,借鉴中国艺术节等国内外知名艺术节运作模式,深刻把握办节规律,按照“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坚持“精品、惠民、节俭、可持续”的办节原则,完善办节组织机制,形成完善的办节模式。探索谋划疫情常态化防控过程中的线上办节新模式,利用爱奇艺、优酷视频、腾讯视频等视频门户网站,开展艺术节精品网络展演活动。聘请专业机构,策划制作一批短视频、微海报等融媒体产品,利用网络平台、新媒体平台及自媒体平台密集更新,对“艺术节+廊坊”“一带一路+廊坊”的品牌绑定效应进行扩展推广。

        2.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

        加强文艺创作引导,精心谋划选题,按照“引进一批、创作一批、提升一批、储备一批”的整体思路,全面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打造文艺精品力作。对接国际知名艺术机构和国家级文艺团体,引进一批高质量文艺作品,丰富廊坊文艺市场。围绕党的二十大、新中国成立75周年、北京冬奥会、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长城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重要历史节点、社会事件和国家战略,加强优秀剧本创作扶持,建立优秀剧本资源库,储备一批反映廊坊特色的优秀剧本。

        3.培育系列文化品牌活动

        发挥重大艺术活动引导作用,加大合作引进力度,全面总结“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成功举办经验,争取更多国际性、国家级文化活动在廊坊举办,提升廊坊公共文化品牌活动层级和影响力。围绕国家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民俗节庆、文化主题日等,持续举办“放歌新时代”合唱艺术节、“书香廊坊”读书会、主题文化艺术节、“我们的节日”等品牌性系列文艺活动,提升品牌文艺活动的规模和水平。立足各县资源,培育“一县一品”“一乡一品”,开展县区特色文化品牌活动。

        4.创新艺术发展机制

        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激发国有文艺院团内生动力,加强与京津冀大型国有文艺院团合作,探索多样化合作模式,进一步优化文艺场馆运营机制。建立廊坊文艺精品数字资源库,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强化廊坊文化消费云平台多元化功能,加强云上文艺载体建设,繁荣网络文艺精品。实施系列艺术人才支持计划,推进文艺名家引进计划、优秀青年文艺人才培养计划、在职文艺人才培养提升计划、民间文化人才挖掘计划等系列措施,全面提升全市文化艺术人才专业水平。

        (四)强化文化资源保护传承

        以强化保护为前提,构建立体化文物保护体系,推进文物重点保护工程,秉承创造型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思路,推进非遗服务国家和省级重大战略,全面提升文物和非遗保护传承水平,筑牢廊坊文化自信,厚植廊坊文化和旅游发展根脉。

        1.构建立体化文物保护体系

        严格落实《廊坊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加强文物安全技术防护工作,区分文物类别、性质和安全防护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安全防范措施,扎实推进文物安全防护工程建设,切实加强工程督导和系统监管。建立健全县、乡、村文物保护组织,完善应急预案,落实文物保护经费,调动文物保护组织的积极性,形成群防群控的良好局面。加强文物执法督察和安全监管,实施文物平安工程,严厉打击文物违法犯罪行为。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手段,如电视、报刊、印制宣传册等,持续深入开展《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文物典型案例的宣传。

        2.推进文物保护重点工程

        加大廊坊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统筹推进《廊坊市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实施运河文化遗产普查建档工程,重点对红庙村金门闸遗址、沉船点做好日常维护,保证正常运行和使用,防止破坏,做好大清河流域文物调查,编制建立遗存名录和档案。加强对红庙村金门闸遗址、文安县城古城墙、信安龙泉禅寺、胜芳大院、韩复榘故居、韩家祠堂、北运河沉船点、北辛庄遗址、燕南长城遗址等重点文物的保护传承,厚植廊坊文化和旅游发展底蕴。

        3.持续推进文物开发利用

        鼓励文物保护单位结合自身文物情况加强对外开放,推进文物展览展示与精品旅游线路对接,提升展示效果。实施廊坊市“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盘活全市文物数字资源,利用云直播、短视频、全景展示等创新文物资源展示方式。提高博物馆数字化层面建设和虚拟展览与体验,开展文物数字产品试点和智慧博物馆试点,推动博物馆由收藏型、陈列型向参与型、体验型转变。鼓励文物、馆藏单位与景区景点、文创街区、创意设计机构等深度合作,开展知识产权授权开发、合作开发、联名开发,推出廊坊特色文创品牌。适时引入故宫博物院等文创开发团队,共同推动文物资源创意化开发,推出富有廊坊内涵、代表廊坊形象的文创品牌。支持有条件的文博单位在保证公益服务的前提下,将自有空间用于文化创意产品展示、销售,让文创商店成为文博场馆的“最后一个展厅”。

        4.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健全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全面梳理廊坊市非遗保护项目,重点关注实践性强、覆盖面广、民众参与度高的非遗项目,优先认定与当前国家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重大战略联系紧密的项目。实施非遗记录工程,系统采集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情况,妥善保存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记录成果。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实施非遗传承人培训计划,在市场运营、创意设计、行业融合等方面定期对非遗传承人开展培训。实施廊坊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建立市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鼓励具有较强设计研发能力的企业、机构与高校到传统工艺项目集中地区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强化与市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开展委托项目式非遗文化研究。

        5.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

        重点选取大厂景泰蓝、花丝镶嵌、永清秸秆扎刻、核雕、广阳百宝嵌、安次第什里风筝、固安柳编、焦氏脸谱、大城红木雕刻等发展基础和市场前景较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生产性保护力度,推出廊坊特色非遗品牌。建设专门非遗特色旅游区,打造以非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节日旅游项目和特色文创产品,发展非遗特色旅游。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设立“非遗书场”,开展驻场演出。依托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特色传统节日,融入非遗文化元素,开展多样化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实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加大非遗传播力度,通过各级融媒体和文化云平台开设“非遗公开课”等方式,扩大非遗受众面和影响力。深化廊坊非遗项目与国内外设计机构的合作,推动非遗相关产品走向海内外市场。

        6.推进非遗服务国家和省级重大战略

        推动建立大运河(廊坊段)非遗保护传承弘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要求,统筹推进《廊坊市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加快建立国家长城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协同机制,加强对长城沿线非遗重点工作的统筹协调,共同做好长城沿线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组织有关单位,积极参与河北省“京津冀非遗联展、长城脚下话非遗、河北非遗购物节”等三大非遗传播品牌建设。

        专栏3-1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项目
        廊坊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2项,其中传统音乐9项,曲艺2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5项,传统美术2项,传统技艺2项,民俗2项。                    传统音乐:安次军卢村义和团音乐会、安次南响口梵呗音乐会、安次东张务音乐会、固安屈家营音乐会、固安小冯村音乐会、霸州胜芳南音乐会、霸州高桥音乐会、霸州张庄音乐会、文安里东庄音乐会                    曲艺:廊坊京东大鼓、文安西河大鼓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香河安头屯中幡、文安八卦掌、文安左各庄杆会、文安苏桥飞叉、固安八卦掌                    传统美术:固安柳编、永清秸杆扎刻                    传统技艺:大厂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大厂景泰蓝制作技艺                    民俗:霸州胜芳元宵灯会、安次葛渔城重阁会

        (五)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紧紧围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推进机制创新、加大投入力度,强化过程管理、督导检查、舆论引导,全面探索公共文化示范区建设新模式。

        1.全面落实公共文化服务标准

        全面落实国家及河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到2025年,全面建立系统完善、层次分明、衔接配套、科学适用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支持各地创新特色文化服务项目,推出特色文化服务标准,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标准规范。动态调整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健全机制,根据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实施效果、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等因素,适当提升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施建设标准和服务标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研究制定公众满意度指标,利用大数据采集、分析技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监测系统,动态掌握群众需求和服务效能情况。完善第三方评价机制,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2.进一步强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在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原廊坊大剧院)、市群艺馆新馆、非遗馆、美术馆、图书馆新馆等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争取国家及全省重大文化旅游设施和项目落地廊坊。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资源,推动市县两级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馆和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建立上下联通、服务优质、有效覆盖、基本完善的县级公共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项目,实施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质量提升工程。引入社会力量,推动公共文化机构进社区、进景区、进街区,打造一批嵌入式、下沉式“社区书房”“文化驿站”“乡村书吧”等新型文化体验空间,将公共文化服务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组织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馆、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深入基层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提升市、县两级公共文化单位经常性开展流动服务的条件和能力。

        专栏3-2 公共文化设施重点项目
        1.市级重点项目:廊坊市图书馆新馆、市非遗馆、市美术馆等。                    2.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工程:安次区文化中心、永清县文化中心、固安县综合文化中心、固安县文博馆建设提升。

        3.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

        对接有关部门,争取更多国家级公共文化活动在廊坊举办,将国家级公共文化活动打造成为宣传廊坊、宣传河北、宣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窗口。加大本地公共文化活动组织力度,继续组织开展主题文化艺术节、“最炫民族风”广场舞大赛等特色公共文化活动,不断培育和擦亮文化活动品牌。加强京津冀区域合作,在“和声廊坊”京津冀合唱音乐会、京津冀京东大鼓书会、京津冀文艺精品荟萃演出、京津冀非遗展演交流等区域文化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京津冀公共文化活动范围。围绕党的二十大、建国75周年、改革开放45周年、冬奥会、建市35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推出系列主题化公共文化活动。

        4.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依托“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云”、智慧城市建设,完善“文化同行”廊坊市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整合市域各级各类文化资源项目,实现公共文化工作“一站式”管理,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采取“文化团购”“免费预约”方式提供数字化“点餐”服务,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工程,统筹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农家书屋等建设项目。进一步推动“阅读在身边”数字阅读工程建设,开发手机端APP,将阅读功能融入“文化同行”云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联互通、数字实时阅读。

        5.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培育一批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管理规范的、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优质企业,利用文化产业引导扶持资金,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积极参加京津冀及河北省公共文化产品推介洽谈会,促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需对接。引入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社会组织,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支持一批公共文化场馆委托社会力量运营整体或部分项目。参照河北省文旅志愿服务信息化系统,创建具有廊坊特色的文旅志愿者服务信息化系统,提高服务规范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发挥“春雨工程”等志愿服务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美好生活”系列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打造文化志愿服务品牌。

        (六)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着力推动六大核心产业跨越提升,强化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壮大文化企业市场主体,推进“文化+”和数字化赋能,借力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加快文化产业“走出去”步伐,全面提升廊坊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1.推动六大核心产业跨越提升

        出版印刷业: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兴业态,实施平面媒体、图书出版的数字化战略。强化三河和大厂出版物印装业、香河包装装潢印刷业、广阳区和安次区彩色制版印刷及其他印刷品加工业、霸州塑印包装业的创意化水平,推进出版印刷业转型升级。发挥龙头印刷企业的带动作用,集聚一批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包装印刷企业,建成京津冀重要的包装印刷产业基地。

        工艺美术业:以“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为主题,积极申请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深入挖掘秸秆扎刻、京剧脸谱、景泰蓝制作、古建模型、漆器髹饰、核雕制作、风筝制作、御绣、制香、固安相子、胜芳花灯和布艺等手工艺文化资源,开发特色工艺美术产品。加强对大城红木、永清核雕、安次风筝等小商户集中区域的扶持力度,强化品牌提升和推广服务,提升规模效应。

        影视传媒业:整合香河国华影视基地和大厂影视创意产业园等影视产业资源,培育一批科技制作、制片、发行等领域领军型企业。以燕赵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及郝寿臣、李少春、董海川、吕端、张策、陈然等历史名人文化为依撑,扶持创作一批影视剧本,制作拍摄一批电视剧、电影作品。加强与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影视基地的合作,共同策划、推出具有京津冀特色的影视精品。

        动漫游戏业:重点扶持茗文化卡通设计有限公司、河北乐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和规模化经营,鼓励龙头企业建设动漫游戏体验馆。鼓励以乐聪科技为代表的动漫游戏企业开发原创精品,加快品牌建设和衍生品市场开发,打造完整产业链。提升重点产业园区质量,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促进动漫游戏企业聚集发展。突出动漫游戏业的服务属性,重点发展服务于制造业企业的动漫产业,促进动漫游戏产品和服务广泛应用于流程演示、设备展示、宣传应用等领域。

        会展服务业:积极承接京津冀的会展服务转移,争取一批京津冀场馆建设和展览项目落户廊坊。鼓励会展服务企业集聚,以展览企业为龙头,发展以会展物流、会展金融、会展旅游等为支撑,策划、广告、印刷、设计、安装、租赁、现场服务等为配套的产业集群。继续办好“中国∙廊坊国际经贸洽谈会”、廊坊特色文化博览会、廊坊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大会、“通武廊”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等品牌展会,提升节庆会展活动层次。鼓励举办网络虚拟展览会,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在展览业的应用,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虚拟会展平台。

        演艺娱乐业:依托大厂评剧歌舞团、三河市评剧歌舞团等艺术团体,打造一批具有廊坊特色、有全国影响、有市场效益的“三有”演艺剧目。支持冀中笙管乐、评剧、西河大鼓、河北梆子、哈哈腔、高腔等曲目的改良与创新,筹划举办原创剧目创作比赛。以鸿兴捷图影视照明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发展演艺科技研发、设备生产、演艺服务,提升演艺场所的现代化水平。依托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壹佰剧院文化综合体、“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等,建设集演艺、休闲、餐饮、购物等于一体的演艺娱乐综合体。

        2.强化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建设全产业链影视基地、高端演艺基地、创意产业基地、京津冀(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文化旅游基地等五大文化产业基地,打造高品质文化产业载体。在稳步推进域见未来、龙之梦等重点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龙头项目引进工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组织开展“百强文旅企业廊坊行”活动,搭建与本土企业面对面洽谈平台,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力强、成长性好的文化产业项目。实施重点项目提升工程,加强梦廊坊国际康乐旅游港、中信国安第一城、大厂影视小镇、香河国华影视基地、永清京都云裳服饰广场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鼓励、扶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申报国家级试验区、示范区和示范基地,打造廊坊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国家队”。实施特色项目托举工程,结合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归纳梳理同类型文化产业项目,通过文化产业项目库、文化产业智库等方式,引导文化产业项目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廊坊队”。实施文创空间共建工程,发挥区位优势,联合京津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同建设一批文化产业众创空间。探索多样化对外合作模式,强化与国家文化产业创新试验区、驻京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园区、企业合作力度,探索“主副园区”“总部—生产基地”“创意策划—成果转化”等多样化合作模式。

        专栏3-3 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提升工程
        1.龙头项目引进工程:大厂域见未来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园、固安方城水镇生态旅游度假区、香河运河文旅小镇、广阳中储文化产业园等                    2.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提升工程:梦廊坊国际康乐旅游港、中信国安第一城、大厂影视小镇、香河国华影视基地、永清京都云裳服饰广场等                    3.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托举工程:大厂国京戏剧文化交流中心、香河房车小镇、三河燕山生态旅游文化园、永清原动竞速公园、龙河体育健康休闲小镇等                    4.文创空间共建工程:动漫研创总部基地、水岸潮白文创部落、益田文化创意产业园等

        3.壮大文化产业市场主体

        着力引进世界500强文化企业、全国100强文化企业等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落户廊坊,在廊坊设立研发基地、交易中心、分支机构。围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影视演艺、数字出版等重点领域,积极参与河北省“知名文化企业30强”推荐认定工作,提升重点文化企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打造若干拥有自主品牌、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龙头文化企业。营造有利于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扶持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微文化企业,引导发展前景广阔中小微文化企业在创业板、新三板、中小板上市挂牌。鼓励文化产业领域创新创业,与驻京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举办创新创业项目路演、辅导、大赛活动,营造文化产业创新创业良好氛围。积极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组织引导文化企业参与国家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扶持乐器制造、印装、动漫、红木制造等具有廊坊特色的文化产品进军国际市场。

        4.实施“文化+”融合发展工程

        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引领作用,推动“文化+”融合工程,以文化创意提升农业、商贸、体育、康养、研学、制造业的附加值。按照“第六产业”思路,推进“文化+农业”,提高农业领域创意和设计水平,建设一批集农业种植、深加工、农业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创意园。探索“文化+商贸”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径,依托“中国·廊坊国际经贸洽谈会”“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等大型节事活动,构建商务商贸、会展旅游等现代产业链,打造国际高端文化商务休闲城市。探索“文化+制造业”发展新模式,推进“廊坊制造”向“廊坊创造”转变,鼓励迎春酒业、燕南春酒业、中粮集团、中储集团、汇福粮油、神华集团等工业厂区增加文化创意元素,塑造一批全省知名的工业文旅品牌;以文安韵迪乐器、安次华瑞同声、安次永信实业等公司为重点,提升乐器制造的工艺水平和文化附加值。以大型体育场馆为载体,以各类体育赛事为依托,促进“文化+体育”。以追求身心健康为需求为契机,利用固安瑞阁温泉酒店、京东第一温泉酒店、新奥来康郡温泉等优势温泉资源,推动“文化+康养休闲”,打造京津居民康养休闲首选地。依托梦东方未来世界航天主题乐园、大厂影视小镇、廊坊新绎七修书院、华夏民间博物馆等资源,引入京津人才,组建“文化+研学”智库,打造系列特色研学文旅项目。

        5.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赋能

        大力推动5G、AR、VR等新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赋能工程。以京东电子商务产业园为主要代表,重点引进和发展文化产品电子商务基地、流通行业电子商务等项目,构建电商云服务平台。推进云计算项目与网络智慧城市建设,统筹整合交通、健康、气象、就业、环保、工商等数据资源,构建文化产业政务服务云平台。在动漫、游戏等新兴领域,探索将大数据作为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向企业、众创空间开放。加强物联网在文化休闲娱乐、会展服务、商贸流通等领域的应用,通过物联网跟踪文化产品的流通情况,提高文化产品运输效率。与京津高校合作,通过夏季小学期、数字化创新创业训练营等方式,加大青年科技人才服务廊坊文化产业发展力度。充分利用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全新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推动廊坊特色文旅项目与MCN等机构对接,加强廊坊文化产业品牌传播力度,扶持蜻蜓FM香河工作站发展,探索壮大数字有声文化传播。

        6.加强文化产业国际贸易

        充分利用“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创造的招商引资氛围,依托空港经济区的区位物流等优势,争取落地专门服务于文化产业的对外贸易基地,打造促进文化贸易的公共服务平台。围绕文化产品交易上、中、下游全服务体系,构建更具规模、更先进的服务功能设施,推动廊坊在文艺项目、文化科技、创意智能等领域的文化贸易发展。主动加强与国家文旅部和省发改委、省文旅厅、省商务厅等部门的协调对接,积极参与省直部门组织的“走出去”活动,加强文旅层面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参加国际交流、贸易及招商引资活动。进一步加强文化企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为文化产品电商交易搭建跨境电子商务云服务平台。利用大兴国际机场建设机遇,引入国内外大型电商企业总部或分部入驻廊坊,联合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及设立跨境电商专业的有关高校,共同打造文化产品外贸集散地和人才交流中心,积极创建“数字丝绸之路”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七)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顺应旅游发展新趋势,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挖掘廊坊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潜在动能、整合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创新融合构建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通过丰富高品质旅游产品供给、建设乡村旅游新高地、推进全域旅游建设等系列措施,全面打造新时代高质量旅游发展样板。

        1.做优特色旅游产品

        以产品创新带动消费升级,创新旅游产品体系,做优做强运河风情、田园风光、民俗文化、运动康养、影视文创、会展商贸六大旅游产品,打造京津冀旅游创新发展新高地。加强对现有中信国安第一城等运河沿线景区建设提升,在运河沿岸重要节点开发文化演艺、民俗体验、特色小镇、主题节庆等多业态复合型旅游产品,打造运河风情品牌系列旅游产品。重点提升金丰农科园、璞然生态园、天胜园农业生态观光园、盛世农合生态园、锦绣潮白乡村度假区等重点项目,丰富农业旅游业,打造田园风光旅游产品。重点推进第什里风筝小镇、梦廊坊国际康乐旅游港等文化旅游龙头项目建设,打造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沿永定河、南部沿赵王新河、中亭河打造滨河骑行绿道,沿S322打造田园骑行绿道,推出不同主题的运动骑行旅游产品,结合温泉养生和养老旅游,打造运动康养旅游产品。借助梦东方未来世界航天主题乐园、大厂影视小镇等文化创意基地,创建IP属性旅游商品,刺激影视文创产业发展,打造影视文创旅游产品。依托空港新区,强化城市会议会务功能,大力发展会议会展游,积极培育购物旅游、商务会展旅游等新业态,打造临空商贸旅游融合区,打造会展商贸旅游产品。

        专栏3-4 主题旅游产品
        运河风情旅游产品                    乐道国际骑行基地、自行车高速旅游大道—兴安湖生态运动公园—月亮海                    田园风光旅游产品                    田园风光旅游引擎项目:金丰农科园、璞然生态园、盛世福地现代农业园、紫图生态庄园                    田园风光旅游重点项目:天胜园农业生态观光园、盛世农合生态园、锦绣潮白乡村度假区、长征现代农业创意产业园、沁心农业采摘园、民
        暄达生态园、新苑阳光农业休闲旅游基地、鑫汇生态农业观光园、大厂生态科技馆等                    田园风光旅游培育项目:乡村嘉年华、田园综合体、田园社区等                    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民俗文化旅游引擎项目:中信国安第一城、夏垫戏剧小镇、第什里风筝小镇、梦廊坊国际康乐旅游港、胜芳古镇、固安文博馆、华夏民间收藏馆、李少春纪念馆、中华戏曲大观园等                    民俗文化旅游演艺:深入挖掘廊坊戏曲演出、非遗展演、第什里风筝小镇传统民俗文化节、双龙会、武术表演、民间花会、音乐节等一批经典的旅游演艺产品和文娱活动,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文化推陈出新,推出歌舞剧院、茶座欣赏、实景演出、演艺型餐厅等多种演艺形式。                    民俗文化旅游节庆:举办壹佰国际亲子艺术节、温泉旅游节、十一欢乐节、大运河国际文化节、文玩交易节、机器人科技文化节等一系列节庆活动,增强廊坊文化韵味,促进文化交流创新。                    民俗文化旅游线路:策划“文化休闲游线路”、“科技文创游线路”、“文化会展游线路”等文化魅力游线路。                    运动康养旅游产品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廊坊市龙河体育健康休闲小镇、威武屯骑行小镇、永清县定向运动小镇                    运动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兴安湖生态运动公园                    运动康养旅游工程:自行车高速旅游大道、乐道国际骑行基地、永定河绿道、中亭河绿道、香河县绿道、大城县子牙河百里绿廊休闲健身绿道等                    运动旅游赛事及节庆活动:千人骑行游大厂、中国定向公开赛、新奥杯世界围棋公开赛等                    影视文创旅游产品                    文艺创意体验类旅游产品:梦东方未来世界航天主题乐园、大厂影视小镇等                    会展商贸旅游产品                    会展商贸品牌产品:空港国际商贸小镇、廊坊国际会展中心                    特色旅游购物基地:中国红木城、金钥匙家居、胜芳国际家具博览城、永清云裳小镇等                    离境退税商店:河北京锐景泰蓝有限公司、廊坊市明珠商业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廊坊市新朝阳购物中心有限公司

        2.建设乡村旅游新高地

        聚焦乡村振兴,着力推进区域乡村旅游产品建设,形成“三大片区、十三组团、两个一批”的廊坊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京津冀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以省市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为突破口,依托规模化特色种植、养殖,手工艺品制做,民族风情,民俗文化,特色餐饮,民宿客栈以及良好生态环境等优质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精心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全面构筑农村产业新格局,推动发展第六产业,打造国家级乡村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内新型美丽乡村建设样板地和京津冀乡村休闲新高地。以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为重点,推动建立景区与周边村庄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当地群众创业就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通过连片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引导村集体和村民利用资金、技术、土地、林地、房屋以及农村集体资产等入股乡村旅游合作社、旅游企业等获得收益。

        专栏3-5 乡村旅游示范村
        三河市(4个):燕郊镇大石各庄村、齐心庄镇小蒋庄村、西柳河屯、南黄辛庄。                    大厂回族自治县(4个):陈府镇威武屯村、祁各庄镇半边店村、祁各庄镇亮甲台村、陈府镇吴辛庄村。                    香河县(4个):刘宋镇庆功台村、蒋辛屯苍头村、安平镇王家摆村、蒋辛屯镇北李庄村。                    广阳区(2个):九州镇南汉村、九州镇东三更生村。                    安次区(6个):调河头乡第什里村、调河头乡南马庄、调河头乡石桥村、调河头乡南郭庄村、仇庄乡宋王务村、仇庄乡东储村。                    固安县(5个):知子营乡河津村、固安镇东湖庄村、牛驼镇林城村、礼让店乡屈家营村、马庄镇谷家村。                    永清县(4个):刘街乡土楼胜利村、后奕镇董相庄村、别古庄镇后刘武营村、韩村镇杨家营村。                    霸州市(5个):南孟镇田各庄村、南孟镇西粉营村、胜芳镇东升街、扬芬港镇小庙村、胜芳古镇。                    文安县(6个):孙氏镇五村、新镇镇太保庄村、左各庄镇陶管营村、大柳河镇南各庄村、大柳河镇常久村、兴隆宫镇朱何村。                    大城县(5个):南赵扶镇叶庄子村、南赵扶镇小李庄村、南赵扶镇堤北村、臧屯乡九间房村、里坦镇长芦疃村。

        专栏3-6 乡村旅游片区
        三大乡村旅游片区:大运河—潮白河乡村旅游片区、永定河乡村旅游片区、洼淀乡村旅游片区。                    十三大功能组团:山水康体组团、绿色休闲组团、创意农业组团、休闲农业组团、宫廷文化组团、乡村生活组团、花卉游乐组团、欢乐田园组团、水乡月夜组团、武术文化组团、洼淀湿地组团、匠人文化组团、乡村文创组团。
        专栏3-7 重点旅游乡镇
        三河燕郊镇、霸州胜芳镇、固安牛驼镇、大厂陈府镇、香河蒋辛屯镇、永清韩村镇、安次调河头乡、霸州南孟镇、文安苏桥镇、大城南赵扶镇、三河段甲岭镇、三河黄土庄镇。

        3.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旅游特色县建设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引,以市、县旅发大会为平台,以高质量项目建设为重点,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三河、永清、固安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以及香河争列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立足特色资源,培育三河京东山水休闲旅游特色县、固安京南高品质度假旅游特色县、永清特色田园生活休闲旅游特色县、文安洼淀风情旅游特色县。推进“百家”精品景区培育工程,谋划开发、建成运营100个精品旅游景区,着力打造全域旅游新亮点。

        4.鼓励支持旅游小镇建设

        着力打造香河运河文化特色小镇、安次区第什里风筝小镇、林城温泉小镇、大厂影视小镇、大城红木小镇等特色小镇高地,形成类别丰富、功能多样的旅游小镇体系。在毗邻北京、天津周边区域布局以近郊休闲为主要功能的卫星型旅游小镇。打造固安知子营乡现代农业主题小镇等一批服务农村、助农增收的特色农产品集散小镇。丰富观光旅游业态,打造香河国安运河文化旅游小镇等一批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的旅游小镇。依托大兴国际机场等交通节点,打造空港国际商贸小镇等一批智慧高效、便捷价廉的商贸物流小镇。推进创新创业,打造香河机器人小镇等一批智慧高效、便捷价廉的科技文创小镇。利用民俗、非遗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南汉宫廷忆述小镇等一批民俗小镇。

        5.促进旅游服务质量全面提升

        根据河北省全域旅游相关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导规范,重点构建“中心城区—旅游城镇—旅游景区(点)—服务驿站”廊坊市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服务共享体系,推动旅游服务设施进文化场所,建成一批具有旅游服务功能的公共文化设施示范点。适应区域自驾游发展需求,构建“自由乐享”自助游服务体系。鼓励旅游景区景点积极参与“京津冀旅游一卡通”“河北旅游一卡通”“全国旅游一卡通”等旅游年卡,提升适用于旅游年卡的景区数量。完善廊坊市旅游志愿者工作制度,加强旅游志愿者服务。扎实开展旅游“厕所革命”,提升旅游厕所建设品质,推动旅游厕所管理专业化、智能化。

        (八)促进文旅融合提质增效

        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国家大事,瞄准河北省系列重大工程,精准定位、强化担当,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为抓手,全面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质增效。

        1.实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廊坊段)建设工程

        以北运河廊坊段与北京实现全线旅游通航为契机,重点面向京津冀游客群,打造运河全域旅游发展新高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增强大运河沿线旅游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促进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协调共赢,提升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力。在香河县金门闸遗址核心展示园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大运河(廊坊段)非遗展示馆。立足运河资源,重点推进香河县农业观光旅游项目、香河县沿河景观改造项目等文旅融合项目。结合夜间经济消费特点,以北运河通航为契机,加大夜间文旅产品、线路开发力度,规划建设运河不夜城项目。增设大运河主题景观小品和文化设施,构建生态休闲景观长廊,提升大运河沿线生态环境品质。推进运河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鼓励和引导运河沿线村镇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一批运河旅游乡村。加快体育休闲、体育旅游深度融合,开发沿运河体育健康旅游产品。在“千年运河,燕赵雄风”的整体品牌统领下,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河北旅游节庆和赛事品牌。

        2.强化与京津冀文旅合作力度

        深化与通州的合作交流,重点打造燕郊北部科学城、大厂数字经济总部商务区、香河高铁商务区等承接平台,落地实施一批产业项目。加强北三县与通州影视企业和机构的合作,打造京东影视文创产业发展的新高地。积极推动北三县与通州区大型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共建共享,共同承办和推进重大体育赛事活动。

        借助大兴国际机场建设契机,打造现代高端临空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航空科技创新、航空物流和高端服务业。在临空经济区和主城区之间的九州组团建设廊坊“城市客厅”,布局国际会展、文体商务、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功能。

        推进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对安次区龙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白洋淀东淀、文安洼生态湿地进行修复,打造湿地生态文旅走廊。立足雄安新区辐射带动,形成分工明确、层次清晰的文旅产业发展体系。与雄安新区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合作,在家具制造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产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通武廊”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谋划,整合“通武廊”文化和旅游资源,建设通武廊文化和旅游休闲示范区。策划推广“通武廊”精品旅游路线,联合打造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组织“通武廊”房车巡游活动,制定“通武廊”房车营地标准。共同塑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品牌,联合举办运河文化和旅游活动,培育一批以大运河为主题的特色文旅产品和线路。

        3.全力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

        成立廊坊市文化和旅游消费工作领导组织机构,制定并实施深化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强文化旅游消费市场培育,探索建立文化旅游消费服务联盟,搭建文化旅游消费服务平台。创新文化旅游消费鼓励和奖励制度,从供需两端引导文化旅游消费升级。以廊坊市文化旅游消费云平台为载体,整合廊坊市各类文化旅游消费资源,集成众多文化旅游合作单位、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信息。鼓励建设文化旅游消费特色集聚区,承载多元化文化旅游消费业态和特色文化旅游活动,打造文化旅游消费线下阵地。继续办好惠民文旅消费季(月)等消费激励活动,以“大文旅”消费理念培育一批新文化旅游消费热点,提升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的满意度。继续“消费+补贴”线上支付实时完成的成熟路径,对消费用户进行精准补贴。以富地文体商旅街区等为抓手,研究制定建设推进方案,强化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开发夜间文化旅游消费新产品,加强文化消费舆论宣传引导。

        (九)提升文旅发展影响力

        1.提升“京津乐道·绿色廊坊”整体品牌影响力

        委托专门专业机构,制定品牌营销整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京津乐道·绿色廊坊”的品牌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强化“京津乐道·绿色廊坊”IP设计,充分融入故事性元素,形成图影互动、内容丰富的品牌矩阵。进一步强化“京津乐道·绿色廊坊”品牌渗透率,鼓励各区县、企业、机构以“京津乐道·绿色廊坊”为主题举办各类文旅活动。利用区位优势,在北京、天津举办“京津乐道·绿色廊坊”系列文旅推介活动。与京津高校合作,联合举办“京津乐道·绿色廊坊”IP设计、推广大赛,以活动方式提升品牌在年轻受众群体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2.推进七大系列特色文旅品牌

        “田园画廊”乡村产品:利用廊坊市丰富的乡村资源和浓厚的乡土风情,以京津雄及周围客源人群回归自然的需求为出发点,创新“田园画廊”特色乡村文旅产品,丰富农业文旅业态,重点建设提升金丰农科园、璞然生态园、盛世福地现代农业园等乡村文旅引擎项目,以及天胜园农业生态观光园、盛世农合生态园、锦绣潮白乡村度假区等乡村文旅重点项目。

        专栏3-8 “田园画廊”乡村文旅产品
        提升乡村文化旅游引擎项目:金丰农科园、璞然生态园、盛世福地现代农业园                    提升乡村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天胜园农业生态观光园、盛世农合生态园、兆丰草莓园、宋王务现代农业休闲小镇、锦绣潮白乡村度假区、长征现代农业创意产业园、沁心农业采摘园、民暄达生态园、新苑阳光农业休闲旅游基地、鑫汇生态农业观光园                    新型乡村文化旅游产品:田园综合体、田园社区等

        “泉心泉意”温泉产品:依托固安、霸州现已形成的温泉旅游集聚区基础,以文化内容提升丰富温泉旅游区休闲度假功能,培育一批由温泉特色小镇和温泉旅游度假区、温泉公园、温泉酒店形成的龙头项目及重点支撑项目。引入康养管理系统,延伸温泉产业链,打造全方位、立体式、体验式温泉度假聚集区和京津冀疗养休闲基地。

        专栏3-9 “泉心泉意”温泉产品
        重点带动项目:京南国际温泉城、林栖谷森林温泉度假区、京东第一温泉度假酒店                    重点支撑项目:来康郡健康小镇、名泉温泉酒店、林城温泉小镇、日月潭温泉会馆等

        “京南水乡”生态产品:以大运河(廊坊段)、永定河、潮白河、赵王新河、大清河、龙河、子牙河等河流为基础,以“滨河运动旅游”为主题建设一批生态休闲廊道。打造一批生态骑行、生态马拉松等运动型旅游项目,引进一批国际运动赛事。恢复区域内东淀湿地功能,重点提升潮白河生态公园、尚荷园生态公园、胜芳生态公园、文安生态公园等景观质量,积极推进湿地栈道、湿地博物馆、东张务生态公园、观鸟驿站等设施建设,建设一批精品湿地型生态景区。依托霸州市万亩秀林、千亩樱花园,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工程,打造精品生态景观带,融入康养休闲理念,建设森林康养度假产品、林下休闲产品。

        专栏3-10 “京南水乡”生态产品
        生态景观廊道:永定河生态景观走廊、龙河生态景观走廊、潮白河生态休闲走廊、子牙河绿色生态走廊、赵王新河生态休闲走廊、大运河生态景观走廊、大清河生态景观走廊等。                    生态公园:潮白河生态公园、尚荷园生态公园、胜芳生态公园、赵王新河生态公园                    森林休闲度假项目:万亩秀林

        “乐在骑中”体育产品:大力构建廊坊“乐道”体育旅游品牌,塑造廊坊骑行运动名片。国际化标准建设乐道国际骑行基地、自行车高速旅游大道两大王牌项目,积极对接河北高质量发展提出的大运河自行车和马拉松赛道建设。谋划中部沿永定河、龙河、南部沿赵王新河、中亭河绿道、香河县绿道、大城县子牙河百里绿廊休闲健身绿道等线性体育旅游产品。全面提升龙河体育健康休闲小镇、林栖谷森林温泉度假区(永清县定向运动小镇)等点状体育旅游产品,全面发力,共同支撑体育旅游品牌。

        专栏3-11 “乐在骑中”体育产品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廊坊市龙河体育健康休闲小镇、永清县定向运动小镇                    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兴安湖生态运动公园
        体育旅游工程:自行车高速旅游大道、乐道国际骑行基地、永定河绿道、中亭河绿道、香河县绿道、大城县子牙河百里绿廊休闲健身绿道等                    体育旅游赛事及节庆活动:千人骑行游大厂、中国定向公开赛、新奥杯世界围棋公开赛等

        “古廊古坊”文化旅游产品:围绕“京畿文化、宋辽文化、宫廷艺术、燕赵文化、非遗文化”等文化品牌,做精文化旅游载体。重点推进提升中信国安第一城、大厂戏剧小镇、大厂影视小镇、第什里风筝小镇、御龙河公园、1898文化商街、梦廊坊国际康乐旅游港、胜芳古镇、固安文博馆、华夏民间收藏馆、李少春纪念馆、益津书院、中华戏曲大观园等一批文化旅游龙头项目。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调查和评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并以此为基础创新文化旅游产品,做强文化旅游引擎、做大文化旅游演艺、做响文化旅游节庆、做特色文化旅游线路。

        专栏3-12 “古廊古坊”文化旅游产品
        引擎项目:中信国安第一城、大厂戏剧小镇、大厂影视小镇、第什里风筝小镇、梦廊坊国际康乐旅游港、胜芳古镇、固安文博馆、华夏民间收藏馆、李少春纪念馆、中华戏曲大观园等                    演艺:深入挖掘廊坊戏曲演出、非遗展演、第什里风筝小镇传统民俗文化节、双龙会、武术表演、民间花会、音乐节等一批经典的旅游演艺产品和文娱活动,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文化推陈出新,推出歌舞剧院、茶座欣赏、实景演出、演艺型餐厅等多种演艺形式                    节庆:举办壹佰国际亲子艺术节、温泉旅游节、十一欢乐节、御龙河光影音乐节、林海桃源桃花节、大运河国际文化节、文玩交易节、机器人科技文化节等一系列节庆活动,增强廊坊文化韵味,促进文化交流创新

        “琳廊满目”会展商贸产品:依托廊坊市旅游综合体、主题功能区、中央游憩区等,以品牌化会展服务打造廊坊会展新经济的城市名片。依托临空经济区建设空港国际商贸小镇,打造临空商贸旅游融合区。依托廊坊市区,强化城市会议会务功能,积极培育会展旅游。依托大城中国红木城,做大做强红木家居文章,打造红木主题商贸旅游产品。塑造“购在廊坊”系列旅游商品品牌,形成以商促旅、以旅促商的发展模式。依托香河金钥匙家具、大城中国红木城等特色旅游购物基地建设,推动旅游购物产业化发展。争取河北省第二批、第三批离境退税商店落户廊坊,提高入境旅游消费便利化水平。

        专栏3-13 “琳廊满目”会展商贸产品
        会展商贸品牌产品:空港国际商贸小镇:依托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和临空经济区建设,大力发展购物旅游、商务会展旅游等新业态,构建临空商贸旅游融合区;廊坊国际会展中心:依托其现代的设施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打造集展览、会议、餐饮、康乐为一体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休闲商务会展中心                    特色旅游购物基地:中国红木城、金钥匙家居、胜芳国际家具博览城等                    离境退税商店:河北京锐景泰蓝有限公司、廊坊市明珠商业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廊坊市新朝阳购物中心有限公司

        “未来时代”科技研学产品:以梦东方未来世界航天主题乐园、香河机器人小镇、大厂生态科技馆等项目为龙头,提高其“旅游+未来科技”的融合程度、融合高度和融合质量,打造京津冀第一科技旅游目的地。以金丰农科园、大厂影视小镇、京东国学教育基地等项目为代表,不断融入研学旅游要素,创新研学旅游内容和品质,打造各类研学旅行基地,举办主题型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

        3.深化高层次交流推介活动

        放眼全国,积极参加文旅部举办的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重大展会推介活动,提升“京津乐道·绿色廊坊”在国家级展会的知名度,实现产品交流交易和产业项目投资对接。立足京津冀,拓展“通武廊”文化和旅游合作联盟机制作用和主题活动效果。运用河北旅游海外推广中心、廊坊文旅(北京)推广中心、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以及北京公交、地铁、商圈大屏等户外媒介,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矩阵式宣传。持续推动“北京廊坊文化旅游周”“天津廊坊文化旅游周”系列活动,重点针对京津冀客源市场,提升廊坊文旅品牌影响力。推动“京津大学生廊坊行”系列活动,发挥区域内年轻群体创意优势,实现廊坊文化旅游品牌共建。

        4.完善新媒体营销策略

        依托廊坊市旅游微信平台和旅游网站等自媒体平台,强化“网红+直播”“节庆+微营销”“微电影”“微网微商”等新型旅游营销方式。完善廊坊旅游网络宣传矩阵,借助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头条等主要流量阵地,开展廊坊文旅营销宣传,发布最新文化旅游动态,推出“网红”文旅产品、线路,持续提升线上平台流量。通过票价打折、评优推荐等方式,面向外地游客、大学生等群体,组织“我为廊坊文旅代言”系列活动,鼓励来廊坊旅游的游客通过自媒体、社交平台等传播廊坊旅游品牌。组织各旅游景点、特色民宿、旅游设施、旅游节点等,进行“互相宣传”“互为营销”,结合游客行为规律,合理、有机、互促地实施“二次营销”。以刺激旅游消费为目标,对接剧本杀、短视频等新兴文化热点,有意识地编写故事传说、设置旅游人物、引导消费时间、构造特色主题,发挥软开发在刺激旅游消费中的作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规划引导

        强化组织领导,自上而下建立健全高规格文化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统筹领导、调度督导文旅发展的工作机制,纳入党政“一把手”工程和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部门联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推进文化旅游重要事项,形成“大文旅”工作格局。做好规划衔接,与全国、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十四五”发展规划、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上位规划有效衔接,力争将重点项目及重大活动纳入全省规划的大盘之中,确保国土、财政等配套支撑落实到位。

        (二)推动政策创新,强化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各级财政专项资金、债券基金、贷款贴息等支持,推动重点项目建设进度,促进文旅高质量发展。规范有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文化和旅游发展,吸引社会各类主体投资开发和建设运营文旅产业项目。着力优化“投贷奖”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各类专项资金和基金作用,支持文旅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建设。探索设立文旅产业基金,加大文旅深度融合和文化金融合作探索,对具有发展潜力的文旅企业进行金融扶持。适时成立廊坊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综合调动运用国有资产、社会资本和各条投融资渠道,加快盘活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研究制定支持性政策,推出促进文旅消费和文旅项目投资政策文件,恢复和刺激文旅消费动力,破解文旅产业在土地、资金、市场、人才等方面的困难瓶颈。

        (三)深化项目储备,加快项目推进

        积极做好文旅重点项目建设的前期研究,加强专项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全面衔接。按照“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 项目滚动发展思路,谋划一批带动能力强、影响深远、综合效益明显的文旅发展重点建设项目,构建完善的文旅发展项目库。围绕全市重点文化和旅游项目和资源开发,建立立体化管理系统。实行对项目通报、调度、观摩、总结的推动机制,进一步强化市县联动包联重点文旅项目,对全市新建续建和签约入统的文旅项目定期进行督导协调和指导帮扶,形成市县两级共同推进项目建设的整体合力和齐抓共管的协同局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文化旅游发展相互促进机制,严格执行文旅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四)优化人才队伍,完善人才服务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党政人才能力提升为基础,以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优化为重点,提升人才队伍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坚持深化改革、政策创新,搭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平台,构建文旅发展建设各类人才的聚集高地。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为文化旅游各种人才提供政策扶持、财政扶持及相关便利服务,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廊坊文化和旅游建设。创新行业人才展示、发现平台,通过人才选培、职称评审、技能比武、岗位竞赛等方式,为人才创业创新、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依托专业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等载体,加强各类紧缺人才、高层次人才培养;引入“互联网+”,打造行业诚信体系,提供智能化、个性化人才服务,探索建立行业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

        (五)筑牢法治保障,强化监管督查

        全面落实国家、河北省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法律法规,加快大运河遗产保护与利用、文化旅游事业产业发展等地方法规文件出台。依法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治理,突出抓好意识形态管理和安全生产,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文化旅游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完善安全管理机制,有效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隐患和风险,营造安全有序文明的文化旅游发展环境。认真落实普法责任制,加大文化旅游法律法规宣教力度,强化文旅法治机构和队伍建设,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发挥督导考核的“风向标”“指挥棒”作用,把文旅事业产业发展、文化艺术生产、资源项目开发建设、文旅消费促进等工作纳入系统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绩的重要依据。加大督查工作力度,围绕重点项目、重要工作、重大任务抓督导、抓推进,以督导考核推动各项工作全面落实、取得实效。

        相关政策解读:《廊坊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发展规划》政策解读

        浏览量: 次